“永遠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里”
“永遠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里。”這是譚述森對建設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理解。
美國建起了GPS,俄羅斯擁有了自己的格洛納斯系統,其他國家衛星導航計劃也隨之展開。建設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對于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障經濟社會安全、維護國防安全等,具有十分特殊的戰略意義。
1994年,研制發展中國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為這一年做出的國家重大戰略決策。52歲的譚述森也做出了自己人生的重要選擇——離開了奮斗二十九載的軍事測繪戰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北斗事業。作為開拓者,譚述森和十幾名專家擠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鐵皮屋里,開始了這項不亞于“兩彈一星”的國家戰略工程。
有人評價,“是譚述森掃除了北斗建設的第一道障礙。”北斗一開始就面臨無頻可用的嚴峻局面。北斗建設之初,衛星導航大國已占據優質導航頻率資源。身為北斗導航頻率設計和國際協調首席專家,譚述森創造性提出的衛星導航信號兼容性評估準則,證明了北斗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頻率可以重疊,贏得了頻率共用的“世界共識”,堅定了建設北斗系統的國家決心。多年來,他帶領頻率協調團隊與幾十個國家數百次協調會談,使北斗導航頻率占有量實現了從無到有,并躍居世界前列。
北斗的天路越拓越寬。譚述森帶領團隊攜手軍地科研人員建成了北斗一代,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建成的北斗二代系統形成了亞太地區服務能力,使我國衛星導航系統不再受制于人……
目前,我國衛星導航產業已進入北斗產業時代,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北斗系統已被廣泛應用于氣象水文、交通運輸、森林防火、電網運行等幾十個重要領域。
讓譚述森這些北斗人最為驕傲的是,中國的北斗,正在成為世界的北斗。未來將使人們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享受北斗特有的便利,解除“失聯”的痛苦。
“科學絕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
上世紀80年代,陳芳允院士首次提出了“雙星定位”的理論設想。但要將這一“北斗計劃”奠基理論變成工程實踐,好比“麻袋片上繡花”——困難重重。
“再難也要建成我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譚述森認為,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走引進仿制的路子也走不遠。他帶領團隊開始向自主創新要核心技術,從零起步,與世界強國競技,與科技發展賽跑,實現了中國衛星導航事業由“跟跑”“齊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突破。
北斗一代系統建設階段,譚述森創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時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工程建設方案,豐富拓展了世界衛星導航理論實踐,使我國僅用兩顆衛星和地面高程數據庫就實現了國土及周邊地區的定位服務,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有西方媒體評論:“封鎖信息、拒絕合作沒有令中國屈服”,中國憑借自己的實力開辟了衛星導航的新紀元。
“科學絕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國外成熟的導航系統做得很好,也很成功,但中國的北斗決不能照搬照抄。”北斗二代系統,譚述森帶領團隊提出的集“定位報告”與“連續導航”兩種技術體制于一體的總體架構,同時能解決“我在哪兒”和“你在哪兒”的問題,而一般衛星導航只能知道“我在哪兒”。北斗獨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務,超越了常規衛星導航的發展思路,引領了國際衛星導航的發展方向。
在北斗向2020年覆蓋全球這一目標奮力前進的路上,年過七旬的譚述森繼續不知疲倦地奔跑著,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為北斗全球系統研制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當一輩子北斗人,做一輩子北斗夢”
在人們的眼里,譚述森總是笑瞇瞇的,端著他那用了十幾年的塑料殼保溫杯。
“在他心中,事業是國家的事兒,始終是第一位的。”和譚述森相濡以沫四十八載的老伴張玉華說,為了北斗事業的需要,他3次延長退休年齡。
現在,譚述森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滿滿當當,改材料、審報告、開研討會……家里,辦公室里,到處堆滿了書籍和手稿,連他的小孫子都好奇地問,“爺爺,您怎么總有做不完的作業啊。”
“忙,是譚院士的常態。但再忙,他也從不敷衍。”向譚述森求教過的人腦子里都有這樣一副形象:他用手正一正老花鏡,然后靜靜地聽,認真地記,時不時與你溝通。在譚述森的帶領下,單位涌現出10多位學科專家、20多名技術帶頭人和200多名技術骨干;攻克5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4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每次獲得榮譽,譚述森總是不安:“榮譽是給予北斗的,給北斗這個團隊的,我只是其中一員。”就連當選院士后單位掛起的慶祝條幅,也被他再三要求撤了下來。他難忘組織對北斗事業的支持,難忘數以百計的科研單位和高校團隊默默為北斗事業付出,也難忘老伴為了他放棄自己心愛的事業、為了不影響他工作自己身患腫瘤強忍病痛時的淚水……
“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16字的北斗精神,也是北斗人共同堅守的精神家園。譚述森說,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當一輩子北斗人,做一輩子北斗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