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導航儀能精準標注大馬路上的單雙行、公交專用、禁轉車道嗎?家里如有老人獨自離家,走出地圖上的“電子圍欄”,手機APP能實時提示嗎?小區井蓋加裝傳感器后,除了防盜竊防踏空,還能監測污染水源、爆燃氣體嗎?
答案都是來自“星星”的應用。記者從牽頭組織實施長三角衛星導航應用示范工程的市科委獲悉,上海結合智慧城市北斗綜合應用需求建成六大系統,從重點車輛監控到大眾位置服務,從社區校正監管到智能公交航運,從高精度服務到WiFi室內定位,均取得良好示范效應。國家任務要求實現5.1萬臺套的北斗終端部署,實際已完成78275臺套部署,超預期50%以上。
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其實“北斗”何止7顆星。在最近不到10個月內,我國接連發射4顆用于全球組網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使地球同步軌道上北斗衛星達到了20顆。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副主任、導航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的團隊對“北斗”最有感情,“我們像創作藝術品那樣造衛星”。這支80多人團隊,三分之二成員不到30歲,女性占了約三成。
全球組網首星發射前的凌晨,1988年出生的崔佳和她的小姊妹檢查完衛星,眼里噙著淚水,“衛星上的每一顆螺絲釘都摸過,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它,很舍不得”。當衛星在太空中成功打開太陽能帆板,她們哭得和淚人一樣。林寶軍團隊用顛覆式創新在新一代北斗衛星上實現多個國際國內首創:“新星”只重848公斤,不再是幾噸的大塊頭;外形是以瘦為美的長方體,非傳統正方體;在國際上首次驗證“相控陣星間鏈路與自主導航體制”,衛星之間互傳數據,可不依賴地面。
作為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一和滬上戰略性新興產業標志之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在九州內外落地開花、投影無數: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的車隊方陣,智能化無人駕駛的垃圾清掃車,“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東盟第一座北斗地基增強基站,首個歐洲北斗固定跟蹤站,我國首個海上北斗連續運行參考站網絡系統、第29次中國南極科考……
有“星”更有“芯”。通過政策引導、地方支持,上海北伽導航公司研制的我國首顆40納米SoC導航芯片于近期投產,并啟動“面向大眾應用的北斗高精度SoC芯片”項目,對接今年底即將建成的我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使北斗位置服務精度達到亞米級,即誤差小于1米。屆時,全國范圍的亞米級應用向大眾開放,為商業化開發提供“巨大想象空間”。根據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建設計劃,2018年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
空天科技強,人間智慧高。除了“北斗”,還有“嫦娥”、“月兔”、“悟空”這樣的中國創造飛上九天。1月8日,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上海交大張荻教授領銜完成的“航天用非連續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制備”科學基礎研究拿下國家自然科學獎。這種復合材料在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占據戰略地位,發達國家一直對我國實施禁運。自主創新、不卡脖子,項目為嫦娥三號及“玉兔”月球車為代表的探月工程、衛星、空間站和固體發動機等航天裝備的20余種典型型號,提供了輕質高強多功能高品質的鋁、鈦復合材料及構件共6000余件,踩下“中國在月球上的第一行足跡”。
上個月,我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剛發射升空,成為國際上已知能量分辨率最優的空間探測器,也是我國歷史上首個大型空間探測裝置。滬上科研人員為“悟空”核心載荷打造了物質基礎,并創造了世界紀錄。它好比一個“水晶宮”,包含308根60厘米長以鍺酸鉍晶體為主的探測單元。晶體研制單位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陳俊鋒博士說,“悟空”載重1400公斤,其中BGO晶體重達824公斤,可謂一顆“晶體衛星”。此時此刻,地球上的人們正期待這些晶體視網膜形成的“悟空”千里眼,帶回暗物質存在的證據,解答宇宙從何而來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