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西昌,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再次刺破蒼穹,將1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標志著北斗導航系統向著形成全球服務能力目標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當在現場全程參與技術保障的科技人員傳回捷報時,已入耄耋之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工程大學教授許其鳳清瘦的面龐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1936年出生的許其鳳是我國最早從事衛星大地測量和衛星導航的學者之一。他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GPS相關原理的專著,負責設計和實施了我國境內第一次應用GPS大規模測量工程任務,負責我國第一個海外衛星跟蹤站技術方案制定與數據處理,設計并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基于地殼運動的四維定位檢定標準。他還創造性設計了我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衛星星座方案,培養了大批國內衛星導航領域領軍人物。
拓荒國內衛星導航技術
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GPS等理論的研究與實踐被迅速催生,并成為少數發達國家才能掌握和有實力實現的核心技術成果、大國地位的必備支撐與重要標志。
基于此,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從事衛星大地測量工作的許其鳳,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敏銳地將研究方向轉至衛星導航領域,成為我國最早從事該領域研究教學工作的學者之一。
1989年,美國發射GPS系統第一顆衛星,4年后完成GPS系統星座構建,成功完成組網。
而在中國,許其鳳于1982年率先在國內開設衛星導航與精密定位課程,開始為國家測繪導航領域,實現后發優勢提供理論和人才儲備。1985年,作為技術負責人,許其鳳在國內應用衛星定位技術,首次建立起高精度大地測量控制網,解決了國內大地測量的基準問題。1989年,美國GPS系統尚未完全組網之時,許其鳳編寫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GPS導航與大地測量工作的專著——《GPS衛星導航與精密定位》,成為沖開技術屏障帶動國內科研人員全面系統了解先進導航技術的一道霞光。
1991年,中蘇兩國通過友好協商,決定共同啟動交換邊界(東段)聯合測量工作。許其鳳受命負責此次聯測我方總體方案的設計、施測指導和數據處理工作。該項工作開創了國內首次應用GPS技術開展大規模測量的先河。
1991年5月的一天,距離中蘇兩國坐下來正式協商邊界問題不到24小時,許其鳳發現,蘇方提供的一批數據始終無法與我國實測數據“吻合”。經過縝密測算后,許其鳳胸有成竹地斷定“對方提供的數據有誤”!
簽字臺變成了談判桌,面對我方準確的實測數據和縝密的測算,蘇方最終承認了失誤并進行重新測算。我方在談判問題上完全占據了戰略主動,四千里邊境線的定位無誤,國家領土和主權寸土不失!
許其鳳不僅在衛星導航領域不斷開疆拓土,還在軍內開辟第一個空間大地測量學學科方向,解決了遠程武器發射機動測量保障問題。
首創自主衛星導航星座方案
從上世紀后半段開始,美國、俄羅斯、歐盟開始占領太空領域的軌道與頻譜資源,并且聯手對中國玩起衛星導航領域的“叢林法則”:允許花錢買服務,但絕對不允許涉足核心技術領域。
然而,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是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獨立的一個重要象征,也是國家大國地位的一個重要支撐。許其鳳深諳此嚴重形勢,對他而言,建立起一套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刻不容緩。
在仔細分析判斷國家發展需求與國際態勢情況后,許其鳳否定了我國參考GPS的衛星星座方案進行布設的建議,并強調必須“另起爐灶”。這條建議被采納后,為推動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發揮了獨特作用。
據悉,發展衛星導航系統,面臨著政治、經濟和戰略機遇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種種困境限制下,許其鳳苦苦地尋求“最優解”。
經過嚴密計算推演,許其鳳提出了由靜止軌道衛星和傾斜同步軌道衛星相結合的區域星座設計方案,實現了立足我國本土設站即可實現對全系統的監控,同時使區域組網衛星使用數量與GPS方案比減少4顆,可減少投入22億元。考慮到衛星的設計壽命,平均每8年須依次補發全部衛星,即運行期間每8年還將減少投入22億元。同時,許其鳳還提出準實時校正運行方案,保障了系統的高精度導航性能和穩定性,并擁有獨特的短報文功能。最終,該方案被國家選定。
如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形成覆蓋亞太地區的服務能力,為國家發展和維護主權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北斗全球導航系統正在此基礎上擴容升級,2018年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將形成全球服務能力,使得我國躋身世界導航強國先進行列。
愛灑桃李 老驥伏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北斗二號工程、衛星測控系統等部門知名專家于志堅、周建華、張榮之……這一串串閃光的名字,鐫刻著當前我國衛星導航和航天領域的功臣光輝。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許其鳳的學生。
六十多年執教“三尺講臺”,許其鳳踐行著自己立下的那句格言:“衛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雖然身份從助教、講師、副教授變成教授、院士,但在與同事、學員談話時,他最喜歡的還是“許教員”。
聽過許教員講課的人都知道,盡管都是深奧的理論課,他講起來卻充滿激情,富有感染力,時刻牽引著你的思路走。然而很少人知道,初登講臺的許其鳳也曾有過啞口無言、面紅耳赤的窘境,面對著學員們渴望的眼神,準備了幾天的課,卻死活倒不出來。為此,他每天早早起床,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大聲朗讀報紙,練習朗誦,同時系統自學教育心理學與形式邏輯學等對教學有幫助的課程。
平時和藹可親的許其鳳,給學生“壓擔子”時從來不手軟。2001年,面對著同行的質疑,他讓博士研究生陳金平牽頭負責衛星導航定位增強子系統并放開手腳大膽設計。這直接促使陳金平十年之后走上了衛星導航定位總站技術保障中心主任的崗位,成為國內該領域的領軍人物。
為了掌握關鍵數據,許其鳳曾親自帶領學生選擇駐地一個車流量最大的立交橋作為試驗點,住帳篷、吃盒飯,年過六旬的他白天頂著40多度的高溫在橋上觀測,晚上回到教研室進行數據處理,一干就是兩個月。
如今,幾近八旬的許其鳳還和年輕人一道編寫和調試程序,他的學生、該校導航與空天目標工程學院副院長郝金明心疼地勸他:“您現在只需要站在我們身后,檢查指導我們就行了!”許其鳳卻說:“如果我還能編程序,還能推導公式,說明我還沒老,還能為國家、軍隊服務。”
今年夏天,單位安排許其鳳療養時,到了住地他才發現,自己的保障卡忘帶了,而箱子里的工作電腦和文件材料一件沒少。生病住院,醫生勸他靜養,他卻執意要去給事先安排好的部隊講授一堂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