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5日,中國兩顆新一代北斗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國產化率超過98%,包括耗時10年研發的處理器。
這次發射的2顆衛星,均為地球中圓軌道衛星 ,既是第一代北斗的第2、3顆,也是中國發射的總第18、19顆北斗導航衛星 。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最新報道,在9號這天,由五院抓總研制的第18、19顆北斗導航衛星首次建立了星間鏈路 ,標志著我國成功驗證了全球導航衛星星座自主運行核心技術 。
具體來說,第19顆北斗導航衛星通過星間鏈路將星間遙測傳遞給第18顆北斗導航衛星,第18顆北斗導航衛星順利接收并通過測控通道向地面傳回第一幀星間遙測。
所謂衛星星座,是指要用哪幾種衛星,衛星在什么軌道,如何運行 等等。
而關于星間鏈路,這里解釋一下。衛星通信系統中,有兩種通信鏈路。一種是空間-地球鏈路,另一種是空間-空間鏈路 。在空間-空間鏈路上,通過光通信可實現大容量數據傳輸。但對于空間-地球鏈路來說,由于無線電波要穿過大氣層,加之雨衰因素,大容量通信不易實現。
星間鏈路的引入,使得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能夠更少地依賴于地面網絡,從而使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能夠更為靈活方便地進行路由選擇和網絡管理 ;同時也減少了地面信關的數目,從而可大大降低地面段的復雜度和投資。
早在2013年,我國“Ka星間鏈路相控陣天線 ”技術方案確定的時候,就曾經震驚世界。
想想看,我們啟動北斗導航系統建設時,已經比美國的GPS晚了差不多20年。而現在,北斗不僅在主要性能上和GPS基本相當,在區域增強服務、位置報告和短報文方面還具有明顯優勢 。
根據計劃,2020年左右將完成全球組網,屆時將與GPS Ⅲ一起為全球提供定位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