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發現,盡管北斗產業呈現加速發展局面,但是北斗產業化尚存在諸多隱憂,亟待優化產業環境,推動北斗產業健康成長,打造新的中國品牌。
北斗產業化高速增長存隱憂
社會公眾對創新性和綜合性的時空信息服務需求日益強烈。北斗全球系統建設的穩步推進,使得我國北斗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期。
根據《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定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自主北斗芯片、模塊等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性能、價格與國際同類產品基本相當,銷量超過600萬片,已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救災減災等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然而,記者調研發現,在北斗產業快速發展成長的同時,目前產業仍然存在發展混亂的現象,不少業界人士對于當前北斗產業中“虛火上升”、弊端漸現發出憂慮呼聲。
從整個北斗產業鏈來看,芯片、天線、板卡、終端、應用服務等企業累計逾千家,力量分散、產業資源浪費,這種情況引發了產品的低水平、無序競爭,不利于產業發展。
記者在技術與應用成果展上看到,參展商產品尤其是終端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突出且高科技含量較低。
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不掌握核心技術,集成應用能力薄弱,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
三大瓶頸制約北斗健康發展
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國家北斗產業集中度低、產業應用領域狹窄、研發資源和人才匱乏等三方面問題是制約北斗產業化的瓶頸。
首先是產業集中度低,“小、散、亂”問題突出。專家指出,與美國GPS民用市場相比,我國北斗產業缺乏龍頭企業。以產業上游的核心芯片技術企業為例,美國只有高通、博通等幾家,而我國北斗芯片企業就有幾十家。北斗星通董事長周儒欣說,很多企業都想從事北斗行業,并付諸實踐,這就造成產業“小、散、亂”的局面,導致行業里的企業一直做得很辛苦。
其次,北斗應用主要集中在專業領域,市場發展空間狹窄。據中國衛星導航工程中心副主任郭樹人介紹,目前已經啟動交通公路運輸、公共安全、民政減災救災等7個行業示范,國土資源、旅游等領域的示范項目正在論證階段。但這些示范項目多數是專業應用領域,有限的市場容量難以承載大量的北斗企業。和芯星通系統應用部經理周健告訴記者,傳統測量市場已經飽和,地理信息裝備銷售每年保持在4-5萬臺,新興的駕考市場和農業機械市場開始興起,但受行業特征影響,難實現大規模銷售。
最后是科研資源共享難,專業人才缺乏。國防科技大學三院副研究員明德祥表示,目前從事北斗產業研發的儀器設備、數據等資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企業手中,難以共享,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北斗產業的持續創新能力。由于專門人才的缺乏,也導致了北斗產業發展的不均衡。
規范北斗產業發展勢在必行
針對當前的產業環境,業內人士與專家呼吁,我國需盡快完善產業政策,優化產業體系,推動資源開放共享,引導北斗產業健康良性發展。
一是加大行業整合,構建北斗產業發展的良性競爭環境。在市場競爭環節,北斗產業發展應以市場為導向,營造一個相對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即可,通過市場進行調節和優化。周儒欣表示,未來7-8年,北斗產業將迎來并購重組高潮,改變北斗產業“小、散、亂”的局面。
二是促進行業創新應用,擴大大眾應用規模。北斗產業需要不斷創新應用服務模式,加強衛星導航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行業的深度融合,推進與物聯網、移動互聯、三網融合等廣泛融合與聯動,積極鼓勵開拓新的應用領域。專家指出,今后一個重點是要適應車輛、個人應用領域等大眾市場需求,構建位置信息綜合服務體系,促進其在社會服務、旅游出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多元化應用,推動大眾應用規模化發展。
三是推動資源開放共享,加強重標準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加強技術與應用、商業模式與產業組織創新,推動形成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專家建議,通過開放實驗室開放儀器設備共享、數據共享和人才共享是推動北斗產業化和國際化應用的重要措施,需要進一步得到行業共識和政府支持,促進資源開放共享,推動更多具有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創新成果問世。同時,將衛星導航專門設為專門學科并成立專業學會,加快專業人才培養與儲備。加快建立并完善支撐北斗產業健康發展的標準體系,鼓勵產學研用各方聯合研制技術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