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己開發的衛星導航系統獲得了一個國際海事機構的批準,這是朝著其全球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該系統是對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回應,中國希望它在全球范圍內能獲得廣泛接受。
據美國《紐約時報》12月5日報道,國際海事組織的海上安全委員會,是負責在制定國際航運標準的聯合國機構。該委員會在11月17日至21日的會議上,正式把中國的北斗系統列入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這意味著,北斗已經成為繼GPS和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之后,獲得海上安全委員會認可的第三個海上作業系統。
列入北斗“是因為它能夠在覆蓋區域內,提供足夠精確的定位數據,”凱文·波爾彼得表示。他在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全球沖突與合作研究所研究中國的太空計劃和信息戰問題。
中國第一次測試北斗系統是在2000年,此后該國投入數以十億計的美元來開發它,以便與與GPS抗衡,降低該國對GPS的依賴。中國規定公安、搶險救災和旅游等政府部門使用國產系統。
2013年1月,交通運輸部責令九個省為所有旅游大巴、長途客車和運送“危險物品”的車輛安裝北斗系統。這九個省制造的新重型卡車必須安裝該系統,否則無法獲得交通運輸許可證,交通運輸部副部長說。
但北斗還不是一個成熟系統,尚未做好在全球范圍內和GPS競爭的準備,分析師說。目前,GPS在中國導航市場上占有95%的份額。
“我覺得北斗成為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的消息,不會導致人們對它的需求高漲,”波爾彼得說,因為GPS的可靠性經過了數十年的考驗,它有很高的準確性,而且GPS接收器也更便宜。
然而,北斗系統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據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報道,2012年,該國最高軍事機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敦促中國研究人員提高該系統的抗干擾能力,他還稱該系統為國家和軍隊樹立了一個“里程碑”。次年,中國強大的發改委為北斗制定了全國性發展計劃。
中國政府不滿足于國內對北斗系統的采用,還設立目標,決心到2020年,用35個對地靜止和非靜止軌道的衛星提供覆蓋全球的信號。去年,北斗衛星系統應用中心的主任告訴記者,為了促進其他亞洲國家對該系統的采用,中國免費用它提供民用服務。
政府說,從柬埔寨的出租車調度服務,到緬甸的土地使用管理,該系統正在亞洲各地進行測試。
“中國認為北斗系統的開發是其軍事和經濟安全的關鍵要素,并將其作為國家級基礎設施來建設,”波爾彼得說。
中國政府希望減少對GPS的依賴,因為它擔心美國“屏蔽或減少傳送到中國的GPS信號,導致中國的精確制導智能武器無法發揮作用,”他說。此外,失去導航信號可能會給很多部門帶來影響,比如銀行和電力傳輸部門。
除了安全問題之外,推廣北斗系統也有經濟上的考量。
到2020年,“中國的衛星導航產品和服務市場規模可達4000億人民幣,”中國希望北斗系統能夠占據70%至80%的市場份額,波爾彼得說。
中國交通部的代表團參加了海上安全委員會在倫敦舉行的會議,并對北斗系統做了介紹。北斗是Big Dipper的中文名字,從太陽系中看去,它是最明亮的星群,長期以來都是旅行者的重要導航標志。
歐洲也在開發伽利略(Galileo)系統,最近幾年,中國趕超了他們,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克雷爾工程學校的助理教授托德·E·漢弗萊斯說。伽利略尚未被列入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
“有趣的是,BDS(即北斗)比伽利略后發而先至,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系統,”漢弗萊斯說。“歐洲的委員會太多,阻礙了他們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