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眾力北斗衛星導航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東。資料圖片
“只需要按一下北斗老年關愛卡中間的SOS鍵,就有人上門為老年人服務。”2013年年底,賀蘭縣居安社區聯合寧夏眾力北斗衛星導航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推出新模式,這也成為“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進入寧夏民用領域的典型案例。寧夏眾力北斗衛星導航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東認為,“北斗”導航系統全方位進入銀川市民的生活中只是時間問題。
除了導航 “北斗”還有上百種用法
2012年年底“北斗”導航系統正式向民用領域開放,全國有8家公司拿到牌照,寧夏眾力北斗衛星導航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如今一年過去了,馬東介紹,寧夏所有長途客車都已經裝上北斗導航系統,這個平臺直接對接交通部,為長途客車的安全行駛提供監護。
此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正加快步伐。“我們跟暖泉工業園的一家化工企業合作,在工廠安全監管系統用上了北斗系統的相關技術。”馬東表示,通過傳感器能夠將車間氣體、圖象、溫度、液體濃度、危險源指標,包括車間實時的畫面都可以反映到后臺。安檢員是否按時進行巡檢,通過這套系統都可以監督,在特殊事件時,可快速形成應急指揮調度平臺,進行應急指揮。
當然,智慧交通也是北斗導航系統最重要的用武之地。馬東介紹,“北斗”衛星系統應用到交通后,通過搭建的平臺可以看到公交車行駛到了哪個位置,車內的攝像頭將正在行駛的情況實時傳輸到平臺。這為交通部門實時調度、道路安全運營奠定了基礎。
馬東告訴記者,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轉民用領域后,用途很廣,不只局限在簡單的定位,不過對于剛進入民用領域僅一年的北斗導航,還有很多可以開拓的空間,未來基于此技術會有上百種用法。比如,智慧城市建設,地下管網監測,重點建筑物的監測已經在部分城市開始使用。
3年~5年 “北斗”取代GPS導航系統
現在中國民用最廣泛的仍是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同時正式進入民用領域。在同樣的時間節點上,中國正式開始研制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從具體的事例來看,如果發生戰事,如果有人在關鍵時刻對GPS動了手腳,那么所有依賴于衛星導航的武器將成為擺設。所以,從國家戰略角度講,全面推行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美國在研發GPS時的最初目的也是用于軍事領域,當技術成熟后,開始向民用擴展。中國北斗同樣如此。馬東稱:“沒有進入民用領域,就沒法產生經濟效益,產業帶動起來,這個系統才能繼續發展,肯定不能靠國家一味地投資,未來幾年這個產業的產值將達到4000億元。”
當然,公司為提早布局,也展開了一系列的措施。馬東介紹,公司將申報、推動北斗衛星地面增強參考站建設,為政府、企業及公眾用戶及早提供高精度的服務。在銀川市“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之下,積極構建“技術產品+行業解決方案+位置運營服務”的業務發展模式,通過廣泛的產業聯盟并緊密配合相關產業資源,在智慧交通、智慧養老、智慧安監等各領域提供便捷、高效、全方位的專業服務。
不過,馬東認為,只靠一家企業普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民用領域的使用,難度還很大,所以這也需要當地政府的強力支持,中國北斗在民間普及使用上將會步入快車道,“3年~5年就能取代現在的GPS,但這需要整個產業不斷發展、提升。”馬東自信地說。
本報記者 周志翔 |